诰封”指皇帝颁发给大臣的文书,用来表彰有杰出贡献的臣子及其家属,又称为诰封或诰命,盖有“制诰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玉玺,民间俗称为“圣旨”。制诰有封与赠两种,封多用来表彰在世的人,赠为用来表彰已经去世的人。圣旨对于臣子来说是非常大的荣誉,得到这种荣誉的家族便把圣旨刻成牌匾挂在正厅上方,以示敬仰和荣耀,也显示家庭的辉煌。受诰封的人死后,其子女还把圣旨的内容制作成石碑,立在坟前。
保存圣旨碑的粤东会馆
李嗣宗生平
李嗣宗中式的拔贡匾
“李嗣宗(1810——1868),号少白,江东人,道光丁酉科拔贡,性严谨。遇事不苟,由拔贡就职州判,入仕广东。以剿匪功擢知县,升衔同知直隶州。历署仁化、丰顺、翁源、阳江、阳春、永安等县,所至有政声。初仕阳江一年,兴利除弊,人咸德之。以事忤逆上官意,撤任。未几,朝廷下旨复治阳江,授奉政大夫。适兵祸后,地方残破,民剩余生,土匪为除,邻匪犹炽。嗣宗不避艰险,亲赴第八珠环一带,披荆斩棘,实力巡防。并与绅等计划筹谋,卸外安内,卒使邻匪不敢越境,土匪渐次伏诛。时恩开土客交讧不已,蒋抚军安插客众路出阳江者万八千余人。饷需不敷,麋聚待食,众情汹汹,疑惧多端。嗣宗设法钳制,于入境出境处拨重兵节节防护,复在双捷圩环置大栅,次第给发盘费,令鱼贯而行,由江邑直至高州,均获安然无事。卸篆日,士民赴郡乞留,不报。扳辕而送者遮道,嗣宗感泣至不能等舆。复视事永安,永俗强悍好讼,嗣宗悉心化导,三月讼狱为之一清。未一年,卒于任。永之民哀思不置。其先,陈逆屠贺城,死难者万余人,尸流江海。嗣宗出资,使其弟绍宗驰往封川江口,截尸收葬,里人尤德之。子六人,次子熙骏,光绪丙子举人,任广东知县。”
李嗣宗少小聪颖,1837年考中道光丁酉科拔贡,入国子监学习。30岁任广东州判(从七品),因剿匪有功四年后升广东仁化县知县(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因政绩显著,升直隶州同知官衔(从五品)。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四年任丰顺知县,咸丰五年至十一年三月任翁源知县。时值广东三水人陈金刚在怀集建立的大洪国祸乱贺州,咸丰八年(1858)四月初十,陈金刚派元帅郑金、汤六率兵攻打信都县,屠杀百姓一千多人。农历九月十二日,郑金、汤六率匪兵万余攻破贺县县城贺街,大肆屠城,烧杀奸淫,杀人过万,导致贺江十里尽是浮尸。李嗣宗得知后,派弟弟李绍宗往封川、江口拦尸,出资掩埋死难的乡亲,家乡人感恩其德。
咸丰十一年四月,李嗣宗转任广东阳江知县。初任阳江知县一年,李嗣宗因刚直不阿,在查办一件案件时得罪上司,同治元年(1862)三月被撤职回乡。不久冤案昭雪,九月初二,清廷颁发诰命,恢复他阳江知县一职,并圣旨旌表,加授五品奉政大夫,诰封三代。同治元年九月至同治四年六月复任阳江知县;同治四年七月至同治六年十二月任阳春县知县;同治七年一月任永安县(今惠阳、五华两县地一带,民国3年改为紫金县,今无县名,地域今属河源市)知县,七月初三日不幸卒于任上。李嗣宗为官有政声,每到一处任职,兴水利,重农桑,清冤狱,保甲安民,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因操劳政务,卒于广东永安知县任上。
——民国版《贺县志》
李嗣宗去世后,葬在莲塘镇古柏村鹧鸪岭,其子女们在他坟前树立了这块诰封碑。诰封碑高170厘米,宽74厘米,厚13厘米,制作精美,浮雕为龙凤祥云。
李嗣宗故居和祖屋——贺街镇河东街进贤巷一路59号
因为李嗣宗的缘故,之后朝廷赠他的亲生父亲李楚扬和母亲以及出嗣的养父母为朝仪大夫和恭人,后祖父李定华也被清廷赠为朝仪大夫。
对历史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明清两朝,贺州受到皇帝诰封的人有上百人,但诰封碑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因此,这块诰封碑是贺州市难得的历史文物。
(来源:贺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