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有7所华侨公学,分布在万象、琅勃拉邦、占巴色、沙湾拿吉、川圹等省。当记者走进占巴色省的百细华侨公学,悠远馥郁的中华文化和治学气息如春风拂面。歷经84年风雨,湄公河畔的百细华侨公学已根深叶茂,堪称老挝华文教育奇葩。 在百细华侨公学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记者走近学校,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门楣上的“华侨公学”四个行楷大字,白底红字,遒劲有力,法度严谨。校园入口的石坊上,镌刻着毛泽东的书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校园属四合大院格局,树翠花繁,球场平整,礼堂隅东,教舍南北对列、俨然有序,学生熙熙攘攘,黑板上抄着《感恩歌》,墙上张贴着用汉语撰写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箴言警句。 老挝籍学生佔8成 巴色中华理事会会长陈华介绍,老挝亦称“寮国”,百细,即占巴色省的省城巴色,华人到百细安家落户已经有百馀年歷史。百细华侨华人,以潮州人和客家人居多。1929年,百细的华侨合力创办了百细华侨公学,成为老挝第一所华文教育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旅寮华侨骤增至2.5万人,百细华侨公学成为完全小学,并试办幼儿园。1955年,正式开办初中。经过84年的发展,如今发展成为集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为一体的华文教育学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校学生曾一度达到1700馀人,吸引了泰国、柬埔寨等地的学生来求学。 29岁的谭方玲祖籍广东台山,任百细华侨公学幼儿园园长,她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580人,其中老挝籍佔80%,老挝华侨佔15%,越南华侨佔5%。学生毕业后,约有5%会选择到中国留学,一部分会选择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留学。 因为属于私立学校,老师工资需要靠收取的学费来发放,但入读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谭方玲认为,这缘于老挝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大约从1994年开始,来老挝做生意的中国人开始日益增多,“掌握汉语的学生通常就业情况比较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也可以分期付学费。” 中国派教师到校 “占芭色华侨技术学院”与百细华侨公学一墙之隔,校长陈钦兴是从泰国回来的老挝华侨,他说自己很看好老挝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毅然投资创建了这所技术学院。” 陈钦兴回忆自己在百细华侨公学里读书的五年时光,“最苦是1975年,没有老师,课本都是自己拼出来的。”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约有90%的老挝华侨出国另谋生路、四海为家”,来自台湾的教师亦纷纷离校返台,1984年,更遭遇当年小学毕业生仅20人的困境,公学一度师去生乏。 1991年8月,中国国务院侨办首次向百细派遣华文老师,中断十馀年的初中教育才得以恢復。同时,70年代离开老挝后旅居法国、美国、澳洲、加拿大、泰国等世界各地的老挝华侨,事业有成之时不遗己力反哺母校,修缮校舍、资助教育基金,巴色华侨公学迎来了春天。200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干,在亲临学校视察后,高度赞誉了海外侨胞心繫中华、兴学助教的善举。“目前,公学里不仅有老挝政府公派的10位老师,也有国家汉办(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派来的老师。”谭方玲介绍。 老挝兴起汉语热 在百细华侨公学成立后,1932年,川圹华侨学校成立,1937年,万象寮都公学成立,1939年,他曲寮东学校成立,1940年,素旺崇德学校成立,1944年,琅勃拉邦华侨学校成立。 走进琅勃拉邦华侨学校,9岁的老挝籍学生威里万正在和同学们在游戏,她的父亲告诉记者,他把女儿送来学习华文,是想让女儿今后到中国去留学。据了解,该学校由琅勃拉邦的华人集资建成,虽然每个学生每月收取学费12万基普(约118港元,老挝公务员刚入职时的工资约有1000港元),还是吸引了很多老挝学生前来。该校从2006年起,开设了汉语进修班、补习班,吸引了很多成年学生。该校校长林绍能把“华文热”归结为旅游业热潮的带动,“特别是春节、国庆黄金周长假,自驾车来老挝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老挝人学习华文的热情渐渐升温。” 下面我们就送上部分老挝百细的部分风景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