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的12月3日,平遥申遗成功,到今年正好20周年。 古城的南门是一处公园,从前也住满了人家,在古城这20年的变迁里,这里慢慢改变,最终成了现在的模样。 这个城楼是可以上去的,古城的四个城门都是可以的,在总体就一两层古城里,这里算是一处至高处了,可以看见不少景致。 从公园进入古城的路并不是一条直路,据说在中国古代,除了紫禁城别的城门外的路都不允许笔直的。 走进古城门,就像走进了这千年的历史里一样,矮矮的民居,并不算平整的道路,还有北方多见的枯树枯枝。 这是以前的人民住在这里干活所用的器具,纯木质的器材,现在已经相当于是做一个文物在这里展示了。 平遥的街道现在已经做过一些大的维护,所以地面平整光滑。虽然失了一些从前的味道,但到底是方便了我们现在的进出。 进入平遥古城不收大门票,但是如果要进入这里的小景点,那是都需要买票的,可以单独购票也可以买联票。 位于古城正中的名为市楼,是古城的最高点,有三层楼的高度,如果站在楼上,可以有比较好的视野欣赏到古城的风貌。 目前算是平遥古城的淡季,所以人不算多,比较安静。虽然地处北方,风有些大,但并没有觉得特别冷,走在街上有阳光还挺舒服的。 古城里有很多吃饭的店铺,无一例外都打着平遥108种小吃的名号,不过也都同所有的景区古镇一样,开在景区里的口味都很一般,我们几个人要了这里最特色的刀削面,但是都没有吃完。不过这个店拍出来还挺好看的。 中午回酒店小憩了一会,酒店是一个传统的明清古居,床都是炕的形式,睡在上面很是暖和。 出门时,光线正是柔和,投射在墙壁上,有阴影,也有暖光。在古城里,骑着自行车的中年人,坐在门边晒太阳的老年人很多,也就是他们,一点一点汇成了古镇里的传统生活气。 也不知道这户人家在烧什么,竟然冒出了烟。在两栋房子小小的夹缝里,抬头看着蓝天和这一缕青烟,这画面真美。 一旦到了下午4时左右,光线就会散射下来,周日的古城下午开始逐渐变的冷清,是啊,游人都该离开了,又要进入一周紧张的上班时间里去了。 不过就算没有太多的人,街道周围的店铺都还打开着,我们走过时也会出来吆喝两嗓。 如果说平遥的白日里是古朴且历史厚重的,那么平遥的夜色就是绚丽又夺目的。 灯光亮起的古街道,东南西北方位上的小楼,还有街中最高点的市楼,都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大抵是因为灯光的缘故,我更加的喜欢夜晚一些。 虽然这里的夜晚,空气有些脏,抬头并不能看见星星,但是这安静的古城一下亮起了红的黄的灯时,就有一种暖暖的,归家的感觉。 平遥的酒吧都是安安静静地,歌手带着一把吉他,在岁月里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向来是喜欢清吧的,安安静静地喝一杯酒,听一首歌。民谣也是适合平遥的,不疾不徐的声音,一点一点穿过大街小巷直抵心扉。 做铁匠的大叔还在工作,一片漆黑中只这一盏灯亮着。孤独而又寂寞。 山西人对面食的热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就算再晚,总有一家刀削面馆营着业。热气腾腾的水中下进去面,不多时一碗香喷喷的面就送到了桌前。 路过一些已经关门的景点,门口拍上两张。还是白天热闹啊,它们大概也不想冷清吧。 听雨楼晚上没有亮灯,据说因为淡季的原因,所以古城里为了节约能源,并不会开灯。 对于我们而言有一些遗憾,拍不到好看的照片,只能借着月色和商家的灯光拍上一张,留念而已。 不到9点,街道上人就几乎没有了。 这寒冷的冬季里,还是回家去最舒适。 幸运的是,古城的南门今夜亮了灯。带着相机迅速的赶过去,总算在关灯前拍上了几张照片。 16的月亮果然又圆又亮,这个角度真好,圆圆的月亮正好在南门城楼的后方,加上最前面以树枝做个前景,这样的夜,好美,今夜陪同的小伙伴们,好美。 慢慢踱步归来,客栈也亮起了灯。 进了大门,已投钻进了小屋,有暖气的北方冬天,真舒服。 就这样,走在平遥的大街上,感受着太阳的东升西落,感受着白天和夜晚的景致。 然后,在这座城市里,穿越回过去的岁月,一夜好眠。 来源:绘摄视界 转自:北京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