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容县灵山镇守善村大塘自然村,有一对年过九旬的老寿星夫妇,丈夫叫龚增寿,93岁,妻子叫方伯新,90岁,两人结婚近70年了,养育了四儿三女,苦难相依,快乐共享,如今依旧勤俭生活,热爱劳动,很受村里人尊敬。 出嫁坐花轿,新郎没来迎亲 龚增寿一出生就左手缺四个手指,因为是破相人,怕他以后连媳妇都找不到,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丢弃,奶奶不忍心又把他从山里捡了回来,含辛茹苦把他养到21岁,托人说了一门亲,女方是杨梅镇的方伯新。 “结婚前,我连他家的门口是向东向西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人是丑是俊。”1945年,方伯新18岁,媒人上门算了八字后,觉得他俩很合适。方伯新对未来夫家一点不了解,只能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猴子满山走”的心态,等待自己出阁那一天到来。 大喜日子到了,一顶轿子来到女方家门口,方伯新羞答答地上了花轿,“当时新郎没来接亲,轿子就抬着我,翻山越岭来到了他家。” 3天后,龚增寿陪新婚妻子挑着饼干、糖、鸡回娘家,这是他首次登门拜访岳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瘦小的妻子在前面带路,他挑着担子走在后面,两人脸上洋溢着新婚的喜悦。龚增寿没想到,此后数十年,全靠妻子当家做主,引领着他和孩子们一路向前,迈过人生一道道坎。 砍柴、犁耙田样样干,她是“女汉子” “在我们印象里,妈妈就是个女汉子,家里重活都是她干的多。”龚增寿的小儿子回忆说,偶尔遇到农村常见的田地、邻里纠纷,父亲通常远远地站着,母亲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 由于手指残缺,龚增寿干不了重活,自幼学了一门做泥水木匠的手艺,平时外出干活挣钱,而上山砍柴、犁耙田等重活就由方伯新承担。 日子就在天天吃木薯粥里度过,7个孩子陆续出生,日子更苦了。“白天,父母把我们往屋子一关,让我们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就出去干活了,直到天黑才回来。”孩子们回忆说,1977年母亲在天堂山修水库的时候,由于没人照顾孩子,把几个孩子带到了天堂山,晚上就和孩子们睡在牛栏里。 夫妇俩一辈子没干过轰轰烈烈的事,最让他们自豪的是,1969年,自己动手盖了一座一厅四房的泥砖房,一家人总算有了像样的住所。龚增寿负责房子的泥水木匠活,方伯新则把脱泥砖、挑泥砖、上山砍木头的重活揽了下来。 “那时候,你们的妈妈挑着一担砖头,在刚起好的墙壁上走来走去,那架势一点也不输给男人。”龚增寿经常给孩子们讲起妻子当年的“威水史”。 是否让孩子读书,是两人少有的分歧 方伯新很感恩当年爷爷奶奶不嫌弃龚增寿残疾,把他从山里捡回来养大,对爷爷奶奶十分孝敬,家里有吃的,总是让老人先吃,爷爷奶奶去世后,她依旧经常念叨。夫妇俩经常教育儿孙们:“今天我敬老人,明日我老人敬。” 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夫妇两人出现少有的分歧。由于家境贫困,龚增寿不主张送孩子读书太多,他用邻居常说的“老虎不识字,餐餐都吃肉”向妻子说明读书无用。方伯新虽没上过学,却毫不犹豫地表示,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读书。争吵的结果,往往是方伯新获胜。 后来,孩子们读书识字有了出息,龚增寿也明白自己当年的想法是错误的,深有感触的他不时对孙子、曾孙们唱一首歌谣:“一张白纸漂过街,哪个读书哪个乖。人人读书想做官,成片芋苗哪个栽?” 如今,龚增寿、方伯新都已年过九旬,依旧热爱劳动,依旧节俭,每天种菜、捡柴,儿子媳妇们经常叫两老不要再干活,但两人就是闲不住。孩子们给他们买的电器,两人怕费电,舍不得用。 每天,方伯新早就起来给老伴做早饭,然后一起到村里四处走走。由于一辈子行善积德,村里人很尊敬他们,哪家有喜事,都要请两位老寿星来坐坐,向他们敬酒。 有时候,两人坐在一起回忆往事,由于耳朵聋了,经常是他说东,她答西,孩子们见了都忍俊不禁,两位老人却乐在其中。逢年过节、老人生日,儿孙们都回来团聚,一家数十口人,孙子、曾孙绕膝,是龚增寿、方伯新最开心的日子。两人说,每天都要过得开开心心的,要活到120岁,看着孙子、曾孙们一个个成家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