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球拍被打 家长:还手也是不得已 陈静的孩子今年已经读初中一年级了,她说孩子从读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就经常被打,原来她教孩子,被打了要告诉老师,可是每次告诉老师过后不久又被打。“因为打人的孩子是天性,现在是被打的弱者去寻求保护,而打人的孩子可能被批评过后,甚至老师都没有空批评时,打人的孩子就很强势地认为,打了你你又能怎么样,不就是被批评一下,反正又没有什么惩罚。后果是,打人的孩子更加强势,被打的孩子心里有阴影,变成一种时常有可能被打的习惯。”陈静说。 在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孩子回家看见手和脚都受伤了。孩子说是被班上的同学打的,因为孩子的羽毛球拍比较好,打人的同学说想拿孩子的球拍玩,但是孩子不想给他玩,打人同学就故意过来挤压孩子,然后说孩子碰他就打孩子了,还把羽毛球拍摔烂了。 陈静说当时她跟爱人去接孩子的时候,跟打人孩子的父亲交流,打人孩子的父亲竟然说了一句:“有东西不给大家一起玩,肯定被打。”后来陈静的爱人立马对这名家长说,你再说一次,对方还是强硬地认为,是陈静的孩子有不对的地方才被打。经过这个事情后,陈静和爱人教育孩子,打闹或者玩耍要仔细看清楚。如果被打也要看清楚,谁打你你打谁。之后孩子确实没有被打过。 “我们也知道,一般在学校被别的同学打的男同学几乎都是性格比较懦弱的,因为经常被打,不懂反抗性格才变得越来越懦弱。教孩子还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陈静说。 孩子“打回去”要看实际情况 专家:不同孩子要不同对待 南宁市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吕老师说,孩子被打或者打人都是事出有因,是认为自己被侵犯了,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反抗,或者仅仅出于测试自己的力量进行的尝试,孩子不会毫无理由地去做出任何一个行为,包括打人。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行动永远比他们的语言反应来的要迅速,这是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所致。他们并不是天生懂得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个是需要父母来引导和教育的。小孩子有情绪时,最自然最直接的反应方式通常都是做出一个具体动作,例如打人,例如哭泣,而不是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他们的词汇往往还没有积累到那个程度。对于情绪的表达方式,是成人可以引导孩子的部分。 对于小学生来说,父母可以让孩子懂得:有情绪,没关系,可以表达,但是,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打”的,我们也可以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给对方知道的。比如引导孩子表达:我现在很生气。我很难过。我很失望……等。对于初中生来说,挨打和被打就相对严重,这个时候的学生几乎都已经初步知道了被打的因果,有的会涉及一些社会因素。初中挨打和被打几乎都跟小时候的教育引导有关系,这时候父母亲要和孩子进行深层沟通和解决,特别要从心理因素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