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与此同时,国家网信办在今年还将全面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的管理,包括微博、贴吧和网站等均实行实名制。 网络信息日益纷繁复杂,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假冒伪劣、网络诈骗甚至网络犯罪为何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非实名制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无法追溯源头或者追源成本太高,很多犯罪行为譬如造谣、虚假广告、假冒伪劣都无法被绳之以法,犯罪成本的降低,导致了非法人员在网络上犯罪行为的日益猖獗。 使用实名制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也可以间接规范公民的个人行为,譬如,造谣生事或者恶意中伤的人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易发布信息,发布之前也会想一想,即使发布了也很容易抓到肇事者。所谓的网络水军,只需要一查源头,就可以发现他的行踪,随意扰乱公众判断的行为或许也许会得到一定的收敛。 就如同实名火车票会一定程度减少黄牛党,实名制网络信息也会一定程度减少网络黄牛,还网络一个更安全的交流环境。 但是,也要看到网络实名制带来的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资料及个人隐私的泄漏。个人隐私的泄漏目前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已经泛滥。即使是有着严密监管制度的银行,也屡屡传出泄漏客户资料的信息,苹果、谷歌、360、铁路网站等国内大型网站都出现过众多个人资料泄密事件。这些大企业、网站尚且存在泄密行为,而作为各类各行的网站服务器管理平台,其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确实让人堪忧。而作为承载众多网友个人私密信息的微博、微信的个人资料一旦泄漏,其后果不言而喻。 实名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但是伴随实名制,应建立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加大窃取他人隐私信息的惩处力度。 此外,是否应规范网络评论环境?譬如评论不能对他人进行名誉伤害,不能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等等?那些在网站上动不动就骂别人祖宗八代的,算不算恶意中伤他人,是不是应该对当事人予以赔偿?如何追偿?这些都应该是在实行网络实名制时就开始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