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据网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曾让人们对边塞诗人岑参家喻户晓,那么,岑参是否来过边塞?他在边塞的经历又是怎样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中的一卷文书,对岑参在边塞的经历进行了印证,相关专家还结合这卷文书记载进一步印证,岑参不仅在西域生活过五六年,还曾在西域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担任过节度判官一职。 阿斯塔纳墓葬发现两件“岑判官”文书 据专门进行过该卷文书研究的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教授熊飞介绍,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中的这卷有关岑参的文书,出土于阿斯塔那506号墓,文物专家将这卷文书取名为《唐天宝十三至十四年载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该文卷长达180页,分为22件,记录的内容大多是公元754至755年(唐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唐朝政府在新疆地区为军队和官员提供马匹、负责长途运输的情况。 此前,有关岑参在西域的经历,文献资料虽有记载,但他来西域的确切时间和任职,因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一直存有争议。 研究人员在该马料文卷中却发现了两件和“岑判官”相关的文书。其中,一件文书记载:(天宝十三载)郡坊帖马陆疋,迎岑判官,八月廿四日食麦肆斗伍胜,付马子张什仵。另一件文书记载:坊帖岑判官马柒疋,共食青麦叁斗伍胜,付健儿陈金。 这两件文书中提到的“岑判官”到底是谁?广东韶关学院中文系教授熊飞结合《唐天宝十三至十四年载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中记载分析,当时,朝廷令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因此,封常清会经常在安西、北庭之间来往,而西州交河郡(吐鲁番)又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来往的必经之地,文书记载,封常清754年曾先后四次来往安西和北庭之间,那么,他途径西州交河郡(吐鲁番)自然在情理之中。 他结合文献史料分析,岑参当时在封常清幕中任节度判官,他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诗,均可证明这一点。所以,他就此分析,该马料文卷中两次提到的“岑判官”应该就是岑参。 两度出塞无功而返 战乱受阻客死他乡 据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西部文学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夏冠洲的研究分析,岑参虽出身名门,一生却命运多舛。 岑参28岁考取进士,但是金榜高中,并没有带来仕途的顺利,一度在九品小官滞留了好几年。为此,岑参决定学习班超,投笔从戎去边塞建功立业。 他第一次来西域是公元749年,曾任安西(驻今库车)都护府名将高仙芝的录事参军和掌书记,第二次来西域是公元754年,出任北庭——伊西都护府(驻今吉木萨尔)封常清幕中的判官、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后提升为支度副使。 然而,岑参的命运却和班超截然不同,两次来疆,不仅无功而返,晚年因为战乱原因,还客死他乡。 据了解,岑参第一次来新疆,因为高仙芝讨伐石国大败,他作为幕僚自然得不到奖赏。第二次来新疆,虽然封常清屡有战功,但之后发生“安史之乱”,封常青因仓皇奉命守卫洛阳遭到惨败,与高仙芝同时被赐死,他也无法再得到重用。 后来,经杜甫等人举荐,岑参赶到凤翔当了唐肃宗的右补阙,官阶不高,也不为朝廷所赏识。直到晚年,他好不容易才被任命为处于军阀连年混战、动荡不安中的嘉州(四川乐山)的刺史。可是,不到一年又被罢官,因战乱受阻回长安不成,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病死于成都,终年55岁。 研究人员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岑参怀着到边塞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西域生活过五至六年,当时,边塞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来往于安西、北庭的鞍马风尘里,虽然在建功立业上不得志,但是,边塞的特殊风光和唐朝战士的勇往直前、转战沙场壮烈场面,却让他有着有着不同常人深刻观察与体会,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充满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著名诗篇,不但在问学艺术水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对研究古代新疆的历史地理都是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来源:新疆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