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贺州瑶族服饰
[backcolor=rgba(244, 242, 240, 0.639216)]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贺州瑶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整个中国瑶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朵奇葩。那么贺州瑶族服饰文化是如何变迁的?目前贺州瑶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又如何呢? [backcolor=rgba(244, 242, 240, 0.639216)]今天我们邀请了著有《贺州瑶族》一书,对贺州瑶族文化颇有研究的贺州市博物馆胡庆生馆长为我们话变迁、谈现状。 [backcolor=rgba(244, 242, 240, 0.639216)]
一个民族的服饰是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发展、成熟而发展的。贺州瑶族服饰从六朝开始,经过近二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到民国基本定型于现在所能看到的形态。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瑶族群众生活稳定,不再迁徙,服饰文化得到充分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服饰变化加剧,1980年代以前,贺州不同支系的瑶族共有服装样式15种以上,而现在仍能完全保持传统的已没有一种,能基本保持传统的已不到7种。
影响贺州瑶族文化变化的原因首先是瑶族自身的搬迁。除在平地定居纳入户册管理的部分瑶人外,瑶族中的绝大部分人员在山上过着游耕生活,称为过山瑶,而不同的过山瑶支系其民族服装样式不尽相同。当一个瑶族支系迁走离开贺州之后,这个支系的瑶族服装随即在贺州消失。宋代在贺州存在的一支以蜡染布为服装的瑶族,明代在贺州昭平存在的“顶板瑶”、明清在贺州存在的排瑶等支系,由于他们均迁出了贺州,他们的瑶族服装样式在贺州也不复存在了。
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服饰文化的改变。约在明代后,居住在河谷、丘陵、平坝地区的瑶族逐渐开辟出较多水田,种植水稻。同时,明王朝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在瑶族地区招募瑶民为兵屯田,拨田让瑶兵世代耕种。瑶民下山定居并编入户籍成为平地瑶,他们的服饰也逐渐汉化。清代以后,由于平地瑶长期与汉族接触,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已经差别不大,服饰亦与汉族服饰日渐接近。如富川县富阳乡大围村平地瑶服饰到清代时已与当地汉族服装相同。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民族平等政策的执行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极大改善,工业化和商品经济不断传入瑶区,贺州瑶族服饰文化更是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民族服装逐渐退出日用品功能而演变成为民族节庆的礼服。瑶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穿或极少穿着过去引以为荣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成衣。他们只是在参加传统节日和民族活动时,才会重新穿上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以便于与民族文化活动的氛围相吻合。另外,在瑶族老人去世时,一般也会穿上一套民族服装走向天国 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变迁,贺州瑶族服装,从式样到用材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四个特征:1、男装比女装变化快;2、青年变化比老年快;3、城镇或汉区附近的瑶族服饰变化比边远山区快 ;4、由服装文化所确定的价值体系有了重大变革。 来源于:贺州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