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窄坡陡无护栏频发事故
这座刘家桥是一座三孔拱桥,桥最高处约8米,桥面不到3米宽,全长约56米,桥两端连接穿山村委的穿山园村和刘家里村。村里有几千人,大家都喜欢走这条桥。而这两个村里住着不少租房的人,他们经常骑电动车、摩托车过桥出行。
“他们对这个桥不太熟,也不知道骑车通过有多危险,所以这几次发生意外坠桥的很多都是外面的人。电动车要冲到最高处很费劲,如果动力不够冲不上去就会往后退,稍微控制不好从最高处8米高跌下江,碰到桥墩和江里的石头非死即伤。加上坡度大,对面来人来车都看不清,一旦碰到紧急刹车也容易发生意外。
![]()
今年6月,穿山村委会在桥两侧设置了严禁车辆通行的牌子,但似乎没有多大作用,每天仍有很多电动车和摩托车从桥上通过。
今年7月27日凌晨,一名男子开着摩托车连人带车坠桥,送医后几天就去世了。
10月30日下午,一名男子骑摩托车搭着两岁的女儿回家,途经刘家桥不慎连人带车跌落桥下。大人被救起后不幸身亡,小女孩目前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仍在接受治疗。
据刘家里村村民介绍,今年以来从刘家桥上人车跌落的意外至少发生了6起。
2.村民自发筹钱出工修桥栏杆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在相关部门均否认为这座桥的主管部门后,11月9日开始,附近村民自筹近3万元,自发出工给这座桥修护栏。
17日下午,记者在刘家桥看到,7、8名村民正顶着大太阳,在28度的气温下,焊接钢管护栏。
![]()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自从上月底发生了坠桥的悲剧后,大家都在琢磨着不能让这座桥再“夺命”,于是刘家里村的村民们派代表向上反映,所在的穿山村委会也把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上及相关部门反映,可是还是没有人来管。
“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了,大家碰头开了个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凑钱把栏杆修起来。”
记者看到,新修的护栏大概有1.2米高 由空心钢管焊接而成,护栏中间有横竖相间的栏杆阻隔。
“栏杆我们也不能焊得太密,还要考虑汛期涨水泄洪的情况,所以如果小朋友过桥,还是要有大人带着,不然调皮的话也可能会钻出去的。”这位刘姓村民说,自己本来就是电焊工,所以家里人捐了钱外,自己还带着做电焊工的工具,每天都来出义务工。村上像他这样会电焊技术的还有十多个,大家都轮着有空就来焊栏杆。
3.多年无人管,桥还要危险多久?
据了解,刘家桥最早始建于上世纪初,起初并不是一座拱桥,而是在桥墩上加木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家桥经过两次改建,最后一次是1986年,从那时开始,刘家桥变成了如今的石拱桥。
![]()
村民们说,当初改造成石拱桥,主要是考虑到与穿山公园周围的景观相协调,看起来比较美观,桥洞很高是方便可以过船,其次才是出于便民考虑,所以从改造开始就一直没有护栏。早几年,刘家桥通行的人并不多。但在穿山公园到穿山园村的临江公路修好后,刘家桥成为连接两岸的便捷通道,走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穿山村委会相关人员介绍,刘家桥虽然在穿山村委的行政区域内,但其实并不归他们管。前段时间,他们先后联系了七星区城管局、桂林市漓管委、市政管理等部门,得到的答复都是这座桥并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或未移交给他们管理。而几十年前出资建设改造这座桥的单位,经过机构合并等原因已经找不到相关负责管理的部门,所以刘家桥长期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次改造刘家桥护栏,起初也考虑过修石质护栏,但考虑到这座桥多年无人管,也没有经过维修,担心无法承重,所以最终还是选择用空心的钢管来修。
不过这找不到人管的拱桥,现在到底质量如何,承重状态如何,村民们心里也没有底,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是修个护栏缓解眼前的危险。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走的人和车越来越多,这座已经存在了30年的桥到底还能撑多久,没人知道。
来源 : 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