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县城——临贺故城所在地,历史悠久,一直就是桂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桂东历史名城”、“千年古镇”之称。像玉印浮山、古城墙、文笔塔、桂花井、魁星楼、孔庙等文物古迹,这里独特的祠堂文化,单是河西社区这么小的地方,就集结了20多个姓氏祠堂,在一座具有行政、军事、商业、学宫、民居为一体的古代城池中,同时存在着这么多宗教文化建筑,在全国古代城池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其中还有一座乡祠。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是中国宗法社会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依托专有田产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及社交中心等族内福利与服务。除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婚丧嫁娶),是议事厅,也是娱乐空间(年节演戏)和社交场所(招待宾客)。祠堂里也教化或奖惩族众。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能在祠堂里办。祠堂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使得它外形高大、敞亮、气派,并有较大的、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富裕族派的祠堂还建有戏台。在有序的伦理中,功能又可以是无序的。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
临贺故城河西城池是临贺故城中的第3座城池,始建于东汉初年。在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临贺故城一直是潇贺古道上的政治、经济和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和南北物流的重要枢纽。这些姓氏宗祠群的出现,一是朝廷派到贺州任职的官员遍布全国各地,二是工商业者来自五湖四海。官员要溶入百姓,从商者要广交朋友,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姓氏建立信任和友谊。不知从哪个朝代开始,在临贺故城中出现了以姓氏为联络纽带的宗祠群。 这些宗祠大多占地在300平方米以上,建筑以二进或三进式、屋内回廊环绕和辅以厢房等组成。廊柱有石柱和粗园木柱,梁和柱多为雕龙画凤。室内陈列着记载有各姓先祖的简历和画像,重要的帝王将相、文学名人等历史人物的传略介绍也在昭示之列,以光宗耀祖和启迪后代。外屋多为官帽式的八字山顶,有的正厅屋脊还塑有花、鸟、兽等动物图案,配以琉璃瓦面。30多座姓氏宗祠分布在一座古城池内,格外耀眼夺目。 其中坐落在旧县府南门左侧大廊的刘氏宗祠,占地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座,地面屋顶高13米,中有天井,两侧厢房。现在贺州已经成立刘氏宗亲理事会,负责管理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刘氏宗祠,2001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临贺故城之刘氏宗祠”,当时还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附近宗亲反应热烈,争相到来祝贺。宗祠左倚贺江,右边是形如睡美人的瑞云山,祠后有千年古榕荫护,正前方是形状如笔一般的文笔塔。正厅安放300多个先祖的灵牌,祠内上分别悬挂两汉二十四帝图像和刘家名人伯温公、少奇公、向公,以及出生在贺州临贺故城的清光绪帝钦点翰林宗标公的图像。廖氏宗祠,始建于光绪年间,祠宇一进三座,坐落于旧城内西北角,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青砖瓦木结构。规模宏伟,文彩辉煌等等。
这些姓氏宗祠群与临贺故城中的100多座其它宗教文化建筑相映成趣,这里的每一根石柱,每一块砖瓦都铭刻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每一首诗联、每一幅雕画都折射出临贺故城2000多年的辉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