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 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 这是小品中的“包袱”, 大家听来一笑了之。 可如今居然有人愿意出钱, 甚至出大价钱请人“代扫墓”。
90年的乔罗男在淘宝专职代人扫墓两年,一直遵守着职业扫墓人之间不成文的规矩:一不下跪,二不假哭。“能帮别人完成心愿、表达心意,我觉得这并不只是一桩生意,更是一种成人之美”。
一场祭祀需要准备三天
找墓地、采购、确认流程……一场15分钟的祭祀,常常需要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网店有时一天接到多笔订单,这让乔罗男有点忙不过来,“店里没什么固定的帮手,接单的事情全靠我自己”。
他对第一次代人扫墓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山里的老坟没有门牌号,连委托人也不太说得清具体位置,跑了好几趟才找到。”
然而开始祭祀那天,他打开手机直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站在陌生人的墓碑前还是有点发懵的,心理上有所忌惮,不知如何将委托给我的话说给另一个世界的人听。”
渐渐熟练之后,他开始定制不同的服务,并收取不同费用:“一次祭祀大概需要15分钟,最高一次收费800元,这些都会事先跟买家沟通好。”
一群清明无法回家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时节都是代扫墓网店最忙碌的时刻,即使是深夜,也能得到他们的“秒回”。
店主小珂的旺旺自动回复是“魂在山谷,人在江湖,扫墓人在红尘”,颇有一种武侠风骨。他说,忙着给别人扫墓,自己却好几年没在清明回过家了。
像乔罗男和小珂那样无法回家的扫墓人在淘宝还有很多,他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不下跪,二不假哭。“有些情绪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让陌生人来表达,也不应该用钱买到。”
关于生意,小珂其实在意得并不多,甚至有些心不在焉:“生意并没有网上传说得那样火,这也很正常,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亲力亲为”。
他并不指望靠这个赚钱,但打算将网店一直开下去。他相信人生是一场“不带地图的丛林探险”,所以能够活成一个特殊的符号、能帮助别人完成心愿是一件“酷得可以向子孙炫耀好久的事”。他说,“为逝者吟诗,为行者咏琴。这是人生的另一种修行。”
理解派: 真回不去代劳何妨 有市民持理解的态度,“如果真是回不来了,又不想让先人感觉到落寞,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代为扫墓,未尝不可。”街坊钟女士告诉记者,犹记得前年回粤东,清明节免费可上高速,但是塞得一塌糊涂。想想回去扫墓无非是去去杂草,点香,哀思一下,若能免去旅途劳累,让人代劳又何妨?
反对派: 失去清明本身意义 有街坊表示,“现在扫墓时一家人方能来齐,本来就是为了尽孝、维系宗族和祖先认同的仪式,如果让别人代替了,就失去了清明本身的意义。”
“其实简单的代打扫我还能接受,如果真是哭丧或者直播的话,就成了一种形式,觉得更像是一个玩笑,以前老有人说糊弄鬼,现在都成了现实了。”
扫墓祭祖, 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更主要的还在于对祖辈的真情流露。 而请人“代扫墓” 就把形式看得太重而忽视了内容及目的, 其实是对祖辈的大不敬, 纵然您花费再多, 也有如“坟前烧报纸——糊弄鬼”。 (来源:楚天都市报、贺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