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皇帝历来都有藏私房钱的习惯,不过他们藏私房钱的目的并不是因为没钱花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方。这些皇帝有时候会想方设法去增加自己的小金库,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小金库一毛不拔。所以说历史上皇帝藏私房钱没什么奇怪,但是这个皇帝却是因为藏私房钱而死掉的,这就是很奇怪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常崇祯藏私房钱的故事是这样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历史上出了名节俭的皇帝,就连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换。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事从简的皇帝,私藏的小金库书目却是非常的惊人。甲申年正月,李自成起兵后吴襄他恳请崇祯慷慨解囊,将自己的小金库拿出部分银子,当做军费,以解燃眉之急。但令所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宁愿将自己的私房钱藏起来,也不愿意拿出来去做着护国护家的大事。当时,满朝文武全都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自己的皇银内帑以充军饷。但崇祯却向大臣们哭穷到:“内帑业已用尽。对于节俭的崇祯皇帝来说,让他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子来当做军饷,无异于剜他的肉,喝他的血。军饷迫在眉睫,但国库没钱,崇祯又不愿意自己掏钱,在这个六十万两白银的偌大资金缺口上,崇祯动起了歪脑筋,他想让大臣们出这笔钱。于是,他派了太监徐高通知周皇后之父、国丈嘉定伯周奎,让他捐十万两白银,好歹表示皇室出钱了。却没想到,这位岳父看到女婿的危难,却也不肯伸出援手,声称自己没有钱。 周奎无奈之下只好答应拿出一万两银子,万事开头难,既然有人开了头,那接下去就好办了。看到皇帝的老丈人都捐钱了,其他人也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于是各家都拿出几百几千两来用做军饷。不过,虽然这军饷东拼西凑的凑了一些,但吴三桂却迟迟没有来解救崇祯,反而做了清廷的内应,令大明王朝颠覆于一夜之间。最后一代王朝却因为皇帝自己抠门不舍得花自己的私房钱而倒了,这怪得了谁,只能怪自己太抠门了。但事情真的如此吗?据同时代的人所记:予谓果有如此多金(即所传三千七百万两),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明季北略》予里居日,闻闯贼入宫后,搜获累朝内帑,得金银数百万,后京师人贾汝寿为上虞令,过予一同年,因言闯贼入宫时,怅然曰:[贵为天子,所蓄不过二十万,何以不亡?]渠得之耳闻,乃知前言诬也。--《三垣笔记》由此可见这些钱不是崇祯的,是李自成威逼众大臣和皇亲,只是屯集在一起,对天下人说是崇祯的,意思是一给自己不是抢夺找理由,二,是告诉天下百姓大明皇帝,不顾黎么民死活,皇帝的生活很奢侈,不要在支持他了,三,巩固自己的地位,我帮你们除了这个鱼肉百姓的王朝,你们应该拥戴我称帝啊,史书记载崇祯即位时大明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加上灾难不断,镇济钱财远甚不够。义旗分分而起,崇祯是历史上勤政的皇帝,只因即位时局不宜。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如此一人如果再说他为了藏私房钱而亏空军饷,于情于理皆说不过去,只能说是后来的统治者在有意抹黑他,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从天道,顺民意。自己做的是除暴安良的事。 来源:历史那些事 转自:北京时间
责任编辑:贾坤鹏 (FJ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