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喊“救命”
成本高、利润低,白血病“救命药”都已停产
据了解,巯嘌呤片适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特别是对儿童白血病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被称为白血病“救命药”,而如果断药或者换用替代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白血病“救命药”巯嘌呤片很难买到,即使一些大医院也开不出来。巯嘌呤片的紧缺,也导致了药价的上涨,而即使出了高价,也很难买到想要的巯嘌呤片。
国内仅有的近十家生产巯嘌呤片的企业表示,巯嘌呤片生产线目前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其原因是原料上涨、利润太低。经调查,国内仅6家药企有资质生产巯嘌呤片,其中3家已停产多年,另外3家则在近两年内停产或暂时停产。
几乎所有网络购药平台均显示无药
>>患者难觅“救命药”
即使一些大医院也开不出来
7岁的佳佳(化名)是济南的一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过先期治疗,目前已经进入平稳期,需要持续服药,而巯嘌呤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佳佳的妈妈发现,这种“救命药”竟然很难买到,即使一些大医院也开不出来,无奈她只能求助网络购药或者让朋友在其他城市代买。
寻药信息遍布网络各个贴吧
“陕西产的巯嘌呤片哪里有卖?”“请问武汉哪里有卖巯嘌呤的?”“请问大家南京哪里有卖巯嘌呤片的?”北青报记者15日在一些白血病患儿家长QQ群和百度贴吧内看到,求购巯嘌呤片的信息比比皆是。
“我们这里实在是买不到,医院还有药店都没有,去年的时候医院给我们开了一瓶,一共有100片,好在用量不大,每次只吃四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片,所以孩子一直坚持吃到现在,但是现在药已经见底了,可是医生却说还要继续吃,医院也因为没有药开不出来了,搞得我挺心急的。”南昌的一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家长说。无奈,他只能通过网络来找药,“网上确实有卖的,很多也都是加价在卖,但是还是会担心药品的来源。”
北京的一名患儿家属王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的女儿是今年10月份被确诊为白血病的,现在靠好心人的捐款来化疗,因为家境比较困难,巯嘌呤又是治疗所需的必需药,要长期服用治疗,王先生只能选择国产巯嘌呤片。“女儿刚做了腰穿,这个药现在连医院都没有,找个药已经有半个多月了,现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药店都已经转遍了,都没有买到。现在向其他患儿家属借了十粒,还能坚持几天,只能四处再多转转,看能不能买到。”王先生称。
患者家属到处寻药
一“药”难求 患者网上高价购药
而巯嘌呤片的紧缺,也导致了药价的上涨,而更让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担心的是,即使出了高价,也很难买到想要的巯嘌呤片。几位患儿家长告诉北青报记者,以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永康牌巯嘌呤片为例,在两年以前的售价为40元左右一瓶,但是今年同款药在网上即使出价200元也很难买到。
某网络购药平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国产巯嘌呤片只有陕西兴邦药业和浙江浙北药业生产的巯嘌呤片,但是现在这两种药已经少有存货,很难买到了。“国产巯嘌呤片现在已经断货了,市面上卖的假货特别多,救命药不敢乱做,国产巯嘌呤片以前才卖50元钱一盒,没有什么利润,所以就停产了,现在能买到也涨好几倍了。现在进口巯嘌呤片的价格是1150元一盒,25粒。进口的价格贵了一点,是因为公司收取了服务费。”因为国产巯嘌呤片的价格比进口的价格低,一些家庭困难的患儿家属四处寻找“救命药”,一旦发现了后就会大量“囤货”。
>>医院医生也没辙
供应早已紧张 企业都已停产
“从2016年开始,我们医院的巯嘌呤片储备就比较紧张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停掉了该药在门诊的供应,优先供应给住院的患者,但是到了今年年初,住院患者的药也很难供应了。”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血液内分泌科主任戴云鹏说,“医院也曾经多次和生产企业进行沟通,但是企业表示这种药用量小,而且利润低,所以基本都停产了。作为医院,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建议患者通过其他渠道购药。”
“有病人家长也跟我们反映过,原价40多元一瓶的巯嘌呤,今年有些地方卖的价格涨到了140元,有些家长甚至说170元一瓶都买不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主任袁晓军说。
>>替代药品存风险
国产巯嘌呤片物美价廉 进口药物存风险
袁晓军主任表示,因参与巯嘌呤类药物代谢的关键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活性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服用巯嘌呤片后产生的骨髓抑制作用差异极大,部分患儿的血象抑制会很严重,因此,服药期间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会根据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来调整巯嘌呤片的剂量,患儿在服用药物期间要定期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便于医生判断药物对症治疗的效果和风险。
“曾有家长怕买不到药物,一次性在外地的药房购买了35瓶,这种情况下,服用药物的风险很大,而且巯嘌呤这类药物容易潮解,需要避光保存,对存储要求也很高。”袁晓军说。
她表示,很多家长或许不了解,以为进口药物的效果会超过国产药物,其实国产巯嘌呤片物美价廉,具有很好的临床抗肿瘤效果。
“国产巯嘌呤英文简写为6-MP,在体内可直接发挥抗肿瘤活性,而进口嘌呤片的成份通常为硫鸟嘌呤(英文简写为6-TG),6-TG必须在肝脏内经过代谢,转化为巯嘌呤,继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两者并不能算同一种药物,尽管6-MP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但可以通过临床剂量的调整而减少肝脏损伤,而6-TG价格很高,同时也可能出现身体不耐受的情况。”她说。
对这一药物的短缺,袁晓军很无奈,“医生没有资质也没有能力去提供短缺药物,病人在外面的药房买药,医生根本无法保证药物疗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救命药”为何停产?
6家药企 全部停产
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查阅到,通过国药批准文号允许生产巯嘌呤片的药企有6家,分别是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停产多年,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停产,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和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暂时停产。
成本高 利润低 临床使用量不大
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方面表示,2016年全年停产巯嘌呤,主要是应销售公司要求,需要等市场上的囤货消耗光后再恢复生产。该公司生产的巯嘌呤当前主要批发给广东、安徽等地药房,与医院并无直接挂钩,目前市面上由该公司生产的最后一批药物是2015年7月生产的,有效期为2018年6月。
此外,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8月中旬发给澎湃新闻的回复函中表示,该公司于2000年前生产过巯嘌呤片,因原料药供应短缺和产品价格低等原因现已没有生产。谈到目前巯嘌呤片供不应求的现状,公司回复称“这可能与市场总体容量小、生产成本高、产品中标价格低,以及部分制剂企业没有原料药合法来源等有关”。
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停产巯嘌呤半年了,因为生产该药的必需的原材料进不到货,目前正在向陕西省食药监局申请自己生产原料药。”
常州亚邦制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在回复记者时称“已经没有再生产巯嘌呤原料药”,其他问题不便多说。如今,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仍在生产巯嘌呤原料药的企业,但主要对国外销售,国内基数不大。
>>有关部门已出台政策
短缺的药品大都是廉价好用的老药 廉价药短缺之再次凸显
为了保障巯嘌呤的供应,部分省份已采取了措施。例如,山东省卫计委于7月12日发布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其中17种供应告急的药品中就有巯嘌呤片,药品在当地已无库存。7月18日,山东省卫计委再次发布通告,宣称通过协调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应急调拨等方式,巯嘌呤可正常供应。
然而,依靠个别省份的协调仍然无法保障所有缺药患儿的用药问题。上网搜索“巯嘌呤片”,关于询问在哪里可买到该药品的帖子近年来层出不穷。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物保障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举例来说,药物的储备、医院临床药物应用、药房的药物供应等都由经信委、卫计委、药监、商务委等多部门管理。
不止是巯嘌呤片,近些年来不少廉价药品已经退出市场。上述人士认为,要解决短缺药物的解决需要从全国层面出发,协调各个部门,从政府审批等更高层次去解决这个问题。
2017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针对廉价药短缺这一现状,《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以及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三项重点任务措施。同年8月,《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
>>药企回应
积极恢复生产 但生产恢复尚需一个过程
谈及国家卫计委等8部门发布的《实施意见》,浙江海正药业有限公司方面表示,这对部分廉价药短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对于部分多年停产的品种,企业恢复生产尚需一个过程。而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当前也通知厂方恢复生产巯嘌呤片,预计2017年11月底会在广州当地药房上市。
至于巯嘌呤原料药的生产,陕西省食药监局11月13日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复,目前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巯嘌呤原料药在GMP认证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需要向国家食药监局审批并经过技术专家论证,一旦国家审批通过,陕西省食药监局将积极协调相关工作。
虽然依靠个别省份在积极协调企业生产,但巯嘌呤片的紧缺现状在短时间内依旧无法保证所有患儿的用药问题。
(北京时间综合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澎湃新闻等报道)
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自: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