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旷世奇文”刷屏↓↓引发了媒体圈人士疯狂吐槽。
故事大概是酱紫的:一位女记者采访陈道明,把即将发表的稿件拿给他批改,两人没找到沙发,于是就坐在地上改了起来,然后……就没没有然后了……就酱……跟标题差不多……
各位看官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 之所以说该文章是一篇奇文,首先是因为它字里行间充斥着粉红的少女心。
我随手截了几段,大家感受一下…… “忽然,我感觉有许多目光向我这个方向投来,还没缓过神,陈道明就一屁股坐在我边上了!这这这……这是个什么情况?改好了就叫我过去嘛,坐过来算怎么回事?” “陈老师,你看你,我今天都没有戴隐形眼镜、没化妆,都被拍去了。”我埋怨道。 “咳,没关系的,咱们还是看稿子吧。”陈道明笑着说。 陈道明说:“我知道你是新华社的记者,我很重视你们这种大媒体发出的声音,所以对于这个稿子,我们是否可以再多交流一下。”陈道明很有礼貌地向我发出邀请。 我能拒绝“男神”的邀请么?不可能呀。 荷尔蒙指数要爆棚了有木有! 如果说,上面这些不过是一位女孩小鹿乱撞的内心戏,那么下面这些就是她职业节操失守的开始。
我(女记者)发现他(陈道明)把我文中的一些修饰地成份删掉了,比如“情绪有些激动地”、“语重心长地”。我问他为什么删掉有现场感的东西,他说,“我又不是在表演,咱们就实实在在地、简单地用‘说’就好了。” 看看,人家一个外行都知道。看到此处,我 真想对明叔呼唤一声——“总编辑!” 新闻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客观报道应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以免主观色彩过重。 咱们来数数这位记者用了多少形容词:很贴心的、很有礼貌的、知名的、激动地、语重心长地……不胜枚举
道明叔指出记者过错后,还不忘打一针鸡血。 (陈道明对女记者说)“记者都是喉舌,是无冕之王,不要把自己放在粉丝和观众的位置上,今天一窝蜂地追这个片子,明天一窝蜂地捧那个人。只这样做的话,你们就是小看了自己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不禁气运丹田怒吼一声——“啊!八贤王!!!” 冲你这股认真劲儿,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果然,这位女记者没有让八贤王失望,她写出了这样的内心独白↓↓ 其实记者在发稿之前,让被采访对象看一看稿件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行话叫“审稿”,目的是防止记者有误解的地方。请注意是“审稿”,不是“改稿”,稿件最终改不改、怎么改,记者应该有独立的判断。 最后,这位女记者觉得一定要为这次难得的采访经历留下些什么,于是乎…… 趁休会间隙,我又找到陈道明,请他在他亲手修改的稿件上签下了大名。
不能忍了,特么你改了半天,手记标题还是一个大病句啊!
|